查看原文
其他

拾年丨夏新民:那年8月,我曾目睹四次抄家

夏新民 新三届 2022-12-28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夏新民,武汉人,湖北大学78级,主修化学。大学毕业后从事电化学分析和材料研制,曾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复印机用铁氧体球形载体,并有其它几项技术成果。退休后客居上海,曾以“琴台散仙”及本名,在网络发表文章及古诗词若干。

原题

那年8月,

我曾目睹过的4次抄家





作者:夏新民



01
   
五十六年前,那个猩红的八月,我在积玉桥桥头,曾亲眼目睹过红卫兵的4次抄家行动,其中,首当其冲的是甘家。
   
积玉桥桥头,是指武昌通向青山的一条主要干道上,中山路口原积玉桥遗址,积玉桥街起始处,到一马路不足100米的地段。这里属于积玉桥居委会1组至4组辖内。
   
我对甘家最初的印象,可追溯到发蒙以前。那时,积玉桥街还没有拓宽,就像现在的得胜桥街一样,宽度只有四五来米。他家在我家斜对面,靠近积玉桥头,独门独户。他家大门上挂有一横匾,上面写着“甘元记”三个大字。听长辈们说,这是武昌地区规模仅次于“维新”的第二家百货绸布商店。记忆中,还有他家老太爷的形象,富态硬朗。与以后我见到的,甘家兄弟们父亲的精明俏瘦,形成鲜明的对比。
   
1955年,因为武钢建设,必经之道的积玉桥街马路拓宽,再到1956年的公私合营,从前临街10余米宽的独门独户,一分为二,由一条宅内小巷,约30米长,隔离成若干房间,两边依次排列,中间经过一个两层楼环绕的天井,通向屋后的沙湖。
  
临街一楼,左边的是皮匠铺,右边是一环卫工人家。皮匠师傅姓何,背微驼。我至今不知,当年的他,是因为驼背而皮匠,还是因为皮匠而驼背?
   
从宅内巷子进去,路过天井,墙边有一木制楼梯,延壁而上,楼上4间大房, 住4户人家。其中一户,是李五一家。李读小学时,曾在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征文活动中得奖,在积玉桥街轰动一时。他的母亲是沙湖咀小学语文老师。
   
与天井相连的是厅堂。左边相邻的两个单间,右边的一间暗室,都归甘家所有。这厅堂为半开放结构,任何人可随意进出。
   
再往后走,居住的是卖面的杨家,在家压面,做邻里生意。走过杨家,来到屋后,是一个高台土院,毗邻沙湖,高于湖岸四五米,到了初秋,向远看去,就是一片碧绿连天的新荷了。
   
整个原来甘家的独立门栋,现在居住着8户人家。
   
甘家兄弟五人,老二大我1岁,是积玉桥街桥头处的孩子王,我又被街上的大孩子们称为甘家老二的“军师”,因为这个原因,我经常到他们家去玩。甘家的父母及兄弟,对我都非常友好。
  
02
   
少年时期的记忆中,甘家父亲是积玉桥街上父辈们中最聪明的人之一。比他的几个儿子都聪明。这个印象,在狂飙过后的1967年,与我而言,更为亲近和直接。
   
我不知道甘家父亲,1956年以后,在什么地方上班?是否子承父业?我知道的是,1966年以后,他在武昌民主路上,武昌区医院对门的一家小眼镜店工作,兼修手表。小店有几位修理师傅。我也不知道它归属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并非他们几位师傅所私有。那个年代,没有私营。
   
小店因他精湛的手艺,远近闻名。
   
甘家父亲,也是积玉桥父辈们中,与我们这些懵懂少年打成一片者。他在家里玩摄影。教过我们取景,曝光,和景深。教过我们在家洗像和放大,显影和定影。
   
印象最深的,还是目睹他在家修理手表。面对桌上圆形玻皿中,拆卸散开的,密密麻麻的精密手表零件,我心生疑问,这怎么还原?他笑着对我说,第一次拆装,将拆卸程序及零件编号即可。
   
我很快将这一技巧用于实践。那时“天下大乱”,波及校园。我们学校的1台捷克造135相机,为“新华工”所占用。具体地说,就在我这个摄影初学者手中。
   
我当时不解,为何这台机械相机的“快门速度”,能够达到1/2000秒?从画幅的左边到其右边,得多快的速度?这机械动作如何能够实现?
   
待我按照甘家父亲方法,将此相机全部拆卸,并重新安装复原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此相机为“帘幕式快门”,它是通过调整前帘与后帘之间的缝隙宽度,转换成“曝光时间”的。记得当时,曾感叹不已,第一个有此创意的发明者,该是何等的聪明!
   
毫无疑问,在积玉桥,甘家父亲,没大没小,与我们打成一片,与他一年前的遭遇有关。
  
03
   
1966年8月的一天,风声鹤唳,甘家父亲突然把甘家奶奶,用三轮车送到甘家的老表处。他家老表,住积玉桥天一宿舍“救火龙”(消防队)对面,一栋白墙黛瓦的老房子内。
   
那是同屋杨家卖面的运货三轮车。
  
我亲眼所见,甘家父亲一个人独踩,上面放置一个黑色的木制小靠椅,载其母亲前行。
   
甘家的老表姓姚,天津人,新政以前的银行襄理,60年代从天津搬迁到武汉。兄弟二人,身材硕健,经常来甘家玩耍,一口天津方言,是桥头儿时玩伴们模仿及嘲笑的对象。
  
甘家父亲骑车回家,红卫兵已蜂拥而至。我去他家时,发现他们家两间房内,已翻箱倒柜,床上乱七八糟,交错层叠,堆满了毛衣皮货,绫罗绸缎。
  
红卫兵们逼迫甘家父亲,要他拆卸在厅堂里的一座水泥灶台。那是当时居民时兴的厨房装置。甘家的灶台,由其父亲,不久前亲自打造。
   
待到水泥灶台基座锤开,我在一旁看到,灶台里面装满了,白花花的银元(袁大头),整整500大块。
   
正在这时,姚家有人将小木靠椅送回,说是甘家父亲将其遗忘在他家了。这事蹊跷!红卫兵接过,感觉异常沉重。威逼恐吓之下,甘家父亲,即刻招之。原来小木靠椅的4只木脚,已被缕空,前后共装有40枚金砖,然后用油泥封住,外表与普通木椅没有任何不同。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金砖。体积约为麻将牌1/4大小。事后,听甘家老二对我说,他们家的金砖,每枚质量为50g。40枚,总共2kg。
   
这些金砖银元,被红卫兵们一并抄走,不曾留下一纸收据。所幸甘家,其浮财被弃置于两间房内的床上,难入红卫兵法眼。其家人,也没有受到皮肉之苦。
  
04
   
在积玉桥,能与甘家财富相媲美的,有陈家和黄家。在那腥风血雨的8月,两家都难脱被抄家的命运。
   
陈家和黄家都是独门独户,前店后院。陈家是土产店,黄家是食品店。记忆中,两家的主人都是上门女婿,不同的是,陈家是女主人当家,黄家则正好相反。
   
陈家的土产店,是积玉桥中山路得胜桥一带规模最大的。1960年代以前,他们家的女主人,在武昌区工商联工作。她中等偏上个子,身材苗条,短发齐脖,秀丽端庄。她穿过列宁装,以后又穿女干部服,风姿飒爽,精明能干。与我儿时在书本中读到的小业主形象,迥然不同。
   
我对她家最早的印象是1950年代的一场法事。她们家大儿子不知患上什么疾病,突然夭折。她们家的法事在积玉桥街上举行。屋前屋后,祭坛香火,袈裟禅杖,连续举办三天三夜,是我见过的最大规模的法事。
   
她们家的抄家,我也曾目睹全过程。红卫兵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在积玉桥,波澜不惊,没有给人留下特别的印象。
  
05
   
我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才知道,积玉桥街上的黄家,不仅仅是前店后院,新政以前,他们家还曾拥有过一家食品厂——江南食品厂。知道这一点,是因为他们家儿子小豪,小我们两三岁,长大以后,跟我们一起玩,1970年代招工,又进了武汉薄板厂,与我同属于一个系统,彼此熟悉。我的初中同班刘同学,1980年代后期从十堰二汽调回武汉,曾任改制后的江南食品厂的副厂长。该厂在武昌复兴路,我高中就读的市9中附近,离积玉桥桥头,乘公汽有五站的距离。我的印象中,这个食品厂的名声和规模,在武汉地区,仅次于两家百年食品老字号,武昌的曹祥泰和汉口的汪玉霞。
   
黄家当家的男主人,脸上有几颗浅浅的麻子,身材魁梧,精明强干。
   
他们家女主人,个子不高,皮肤细腻,白白胖胖,是从小养尊处优的那种类型。红卫兵们去他们家抄家,有备而来,冲着的,就是这种类型。
   
他们家被抄,没有像甘家那样,有真金白银的损失。但所受的侮辱,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红卫兵们在黄家抄出了大量的绫罗绸缎、皮货和细软。
   
那是8月,赤日炎炎,红卫兵们将黄家女主人从家里带出,押到街上,令其头戴貂皮高帽,颈围貂皮围巾,胸挂大小项链,身裹貂皮大衣,脚穿长筒皮靴,挑厚的,一层又一层的穿,挑重的,一圈又一圈的挂,站到没有一片绿荫的大街上,黄灿灿一桩,等候批判。
  
街坊邻里,来往路人,里三层外三层,围成一圈,像看动物园的大猩猩一样地看着她,任其受辱。
   
红卫兵们的声嘶力竭。黄家女主人的魂飞胆裂。围观者,或起哄,或尖叫,或讪笑,或冷漠……这是一幅荒诞不经的画面。
   
只有少数几位年长者,路过此地,目睹此景,物伤其类,眉头不由自主地皱起,又赶紧收住,倏然离去。
   
我与黄家的男女主人,均不熟悉。不知道当时她内心的感受?事后多年,从街坊邻里处得知,不少人当时在意的,只是黄家的皮货成色,家族八卦。而对当年肆意践踏普通民众人格和尊严的野蛮行径,却不置可否。那只是看客们饭余茶后平添的一点谈资而已。
   
我亲眼目睹过的积玉桥上这三家的抄家行动,甘家也好,陈家也好,黄家也好,去这三家抄家的红卫兵,一个也不认识。
  
06
  
去积玉桥桥头H家抄家的红卫兵,我不但认识,领头的那位,还很熟悉。
   
H家住在积玉桥与积玉桥后街之间的一个半封闭的巷子里。从我家对门老马家房间的窗户看过去,直线距离不足10米。
   
H家父亲经营水产,是积玉桥街上隐形的“有钱人”。
   
H家有三个儿子。老二英子是我的儿时好友,与我大堤口小学同学,38中初一同学。那时,班上仅有两位同学家里有自行车,他家是其中之一。我学自行车,就是他提供的28型凤凰牌自行车,在积玉桥街的大马路上,穿梭于车辆行人之间,从三角架中伸出1只脚,摇摇晃晃,踩半转,学会的。
   
我们升初二时,他对初一课程,恋恋不舍,继续学习。对从前升级的同学,也恋恋不忘。因为这个原因,我与他后来班上的X同学,也很熟悉。
   
H家老大,强哥,与我家小舅文革前都是湖北省实验中学高中生,低我小舅一届。两人在文革前,先后考取上海和南京的大学,以后又都曾在陈湖农场劳动,再后又都分配回到武汉,事业有成。
   
强哥与我之间,也有故事,以后再讲。
   
他们家老三,乳名小妹,小我们2岁,是他们家的小帅哥。
   
他们家三兄弟都慷慨随和,是我们积玉桥桥头儿时的好玩伴。
  
H家被抄家时,与甘家一样,因为与两家的兄弟都是好友,我很关心,去过现场。我那时年少,没有任何能力。但若遇到两家的父母辈受到欺凌,仅仅只会投以同情的眼光。那是本能,也是残存的一点点勇气。
   
我没有想到,带队去H家抄家的是X同学。他出身工人家庭,根正苗红,是班上红卫兵负责人。但他是英子从前的好友啊!
   
所幸那天,X带来七八个红卫兵去H家,也没有太多的折腾,前后不到一个小时,便拨开少许围观的邻居,匆匆离去。英子的父亲和母亲,人缘好,围观者不多,且多有同情。两位长辈,面对窘境,泰然自若,没有看到像我在甘家父母那里看到的惊恐和不安。
   
仿佛一场戏,刚刚开幕,人物还未悉数登台亮相,就谢幕了。
   
风暴过后很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突然获悉,X哥带队去H家抄家,系有人指引。而此前一天,他曾私下将此消息偷偷地告诉过英子。
   
如此相同,红卫兵们去甘家、陈家和黄家,也都不是漫无目的的自发行为。
   
从那以后,我突然醒悟,人性的善恶,有时会超越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政治术语。


夏新民专列

夏新民:那年“八一”渡江惨剧,

武汉人难忘的悲戚

1978:高考前夕鲜红的记忆

我的小学,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我的沙湖记忆

忆当年,明月前洲古渡头

我的棋友戴观书

我在文革期间认识的几位围棋老师

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的疯子舅舅

未曾谋面的友人金先生

夏新民:父亲是劳教出来的旧军人,

我对他有几分"敌意"

我亲眼所见的中医治疗神奇案例

一个武汉老人的美国惊魂与万里牵挂

夏新民:在美国接种新冠疫苗一波三折



原载爱思想网,本号获作者许可分享
插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红色风暴

王宗禹:我目睹学生毒打老师父母
张阿妹:1966年,我参与的抄家“破四旧”
丁大华:世所罕见的红卫兵抄家战果展览会
北大618事件:  我被人的丑恶所震惊
米鹤都:"破四旧"的经过与深层原因

温大勇:“破四旧”运动中的“改名”风潮
蒋介石“干儿子”康国雄:
在北京“破四旧”日子里

郑克中:北大“文革”二三事
司徒文: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
王友琴:未曾命名的湖和未曾面对的历史
聂元梓: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
聂元梓等人第一张大字报出笼记
鞠甲:我目睹的清华大学百日大武斗

周永威:我见证武汉七二〇事件
潘松庆:武汉文革拾忆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